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效应逐步凸显行业资源整合渐成发展趋势

来源:金融界    时间:2021-11-22 20:27    发布者:苏小糖  阅读量:5350   

资讯

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在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处在加速期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推广应用,促进跨界融合提升产品质量

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头部效应逐步凸显,行业资源整合渐成发展趋势。

高速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0.9万辆和32.1万辆,环比分别增长8.8%和18.6%,同比增长均为1.8倍1—8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181.3万辆和179.9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9倍

政策扶持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规划》还指出,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2021年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公交,出租,物流配送等车辆中新能源汽车比例不低于80%

截至今年8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接近20%中汽协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按照此态势发展,我国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20%市场份额的中长期规划目标

高工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电动汽车产业链数据库》显示,2020年全球电动乘用车销量约为287.1万辆,同比增长42%预计到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达到1150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

头部效应凸显

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的增加,促进了汽车产业链的蓬勃发展最近几年来,大量新能源造车势力涌现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有198家其中,150家在2018年至2020年之间注册,超过33.2万余家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登记在册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头部效应日渐凸显罗兰贝格汽车行业分析师童彤表示,传统车企较新势力有更稳定的生产能力和成熟的供应链,具备更强的交付能力

乘联会数据显示,8月,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有5家,包括比亚迪,特斯拉中国,上汽通用五菱,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合计约17.75万辆,占比超58%。

声势浩大的造车新势力在量产方面却不尽如人意数据显示,8月,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哪吒汽车,蔚来,零跑汽车交付量分别为9433辆,7214辆,6613辆,5880辆,4488辆,合计约3.36万辆,仅占当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的13.5%

童彤表示,我们经常能看到造车新势力交付时间一拖再拖,甚至交付不了的案例传统车企应该发挥优势,给予消费者对产品更强的信心,同时发挥资金优势,缩短研发周期

资源整合成趋势

据天眼查统计,截至今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相关企业中,仅有3649家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约1%2016年至2020年,注销和吊销的新能源车相关企业近1.7万家其中,2020年注销超过8000家

肖亚庆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太大,处于小而散的状况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近期,不少科技巨头通过与汽车产业链公司合作切入新能源造车赛道。要做大做强,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加强推广应用,促进跨界融合提升产品质量。。

日前,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拟以130亿元的价格购买珠海银隆合计100%股权,股票发行价为15.57元/股,同时,公司拟15.57元/股向格力集团等8名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97亿元,全部用于珠海银隆项目建设。

据介绍,珠海银隆拥有钛酸锂电池核心技术,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施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钛酸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和配套充电设施。工信部部长肖亚庆日前在“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处在加速期。

格力电器表示,此次收购完成后,公司将切入新能源汽车生产研发领域,并拟将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及储能业务打造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务增长点。

日前,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宣布,360集团战略投资哪吒汽车,完成全部投资后,将成为哪吒汽车第二大股东,360将持续为哪吒汽车提供互联网赋能。

哪吒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EO张勇如表示:与360合作,哪吒汽车将汲取互联网基因优势,与汽车DNA进行整合重组同时,在智能互联方面,360还会为哪吒汽车提供全方位赋能

,9月9日,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在长春会见了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在吉林期间,雷军还到中国一汽集团就合作事宜进行深度对接洽谈

雷军表示,要抢抓汽车产业与消费电子深度融合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自身科技创新和生态整合优势,主动加强与吉林汽车企业对接合作,更好地夯实汽车生产基础,努力打造高品质汽车产品。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造车热在经过洗牌,重构新秩序后,最终能留下来的必将是掌握核心技术,用心造车的企业。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