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划定大风寒潮等11类极端天气标准
遇强对流天气 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
最近几天,本市出台《关于加强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的若干措施》,旨在逐步建成与首都功能定位相适应的极端天气风险防范应对工作体系,努力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根据消息显示,《若干措施》中首次划定了大风,寒潮等11类极端天气标准同时强调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
气象灾害预警等级作为识别极端天气标准
市应急局指出,目前国家和外省市尚无统一明确的极端天气识别判定标准,此次《若干措施》提出将气象灾害预警等级作为识别极端天气的标准,明确当气象台发布冰雹,雷电,高温,大雾天气红色预警信号,暴雨,大风,寒潮天气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暴雪,持续低温,沙尘暴黄色及以上预警信号,以及发生龙卷风时,判定为发生极端天气。
具体标准为:极端降雨为暴雨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1小时降水量达70毫米以上,或6小时降雨量达100毫米以上,或24小时降雨量达150毫米以上,极端低温为持续低温黄色预警信号,即预计连续三天及以上日最低气温低于—12℃,大风为大风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平均风力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寒潮为寒潮橙色及以上预警信号,即预计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下降12℃及以上,并且日最低气温下降到0℃或以下,平均风力达6级以上的冷空气活动。雪纷纷扬扬地飘,风一刀一刀地吹,张金武的脸上,手脚早已裂口,他却说这些都是小事。唯一觉着麻烦的,是在积雪中站太久,自己的几双鞋都已经湿透了。。
提高提前预警能力 预报精准至街道,重要景区
就此,《若干措施》提出了防范应对各类极端天气风险的共性措施按照短期与中长期相结合,工程治理和应急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识别预判,预报预警,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指挥调度,社会响应,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城市韧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措施
其中包括提高气象精准预报和提前预警能力建立提早预报预警机制,对局地强降水,短时大风,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原则上提前1至3小时预报预警,对其他极端天气提前6至12小时预报预警,并力争提前24小时预报预警实行分落区精准预报,落区精准到流域,区,街道,重要景区强化短临预报,精准落区预报提前1小时以上发布,并加密滚动预报
加密发布极端天气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信息,增强信息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加强安全提示信息的直达性,直观性,直白性,让社会公众看得明白,听得懂,用得上,确保把预警信息有效转化为应对行动
重新制定大风,雷电,冰雹等应急预案
《若干措施》明确完善风险防范应对管理工具编制气候适应性规划,系统分析北京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各层级规划体系的适应措施推行风险地图管理,开展极端天气条件下城市风险点位分析识别,建立风险点清单,编制完善洪水,内涝,地质灾害,大风等风险分布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运用,结合区域地形,环境要素和城市运行情况,编制重要目标防护图,根据实际需要适度提升防护标准制定救援力量布防图,采取前置,预置和机动相结合的方式,优化救援力量部署
同时,《若干措施》突出防洪防涝的重要性从强化洪涝及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完善防汛预案方案,补齐防洪排涝工程短板,做好山区险村防汛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工作措施包括强化内涝风险点识别,实行落图管理,利用3至5年时间对全市下凹式立交桥等城市公共空间低洼处强降雨积水情况进行推演,并根据推演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开展道路积水点智能警示模式研究增强中小河道和山洪沟道感知能力,逐步实现流量,水位实时监测完善山区道路重点弯道,坡道和险段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提升动态监测和分析预警能力合理保障用地需求,推进蓄滞洪区建设等等
此外,《若干措施》还突出了与现行预案方案的衔接提出完善现有的防汛,雪天保障,沙尘暴应对等应急预案和各类基层预案,同时要新制定大风,雷电,冰雹等应急预案,明确按照本市应急预案中处置重大或特别重大灾害的标准,依托现行应急指挥体系启动分级响应,遵循提早部署,全程调度的原则
据统计,北京面临极端降雨,大风,冰雹,雷电,极端降雪,大雾等多种类型极端天气风险近十年来,共出现全市范围的极端降雨天气6次,区级范围的极端降雨天气165次,全市范围的极端高温天气1次,极端低温天气2次,沙尘暴天气3次,门头沟区出现过1次极端降雪天气,怀柔,延庆区出现过2次极端降雪天气,密云区出现过3次极端降雪天气受北京地理条件影响,强降雨,大风,冰雹,大雾等极端天气局地性突发性特征非常明显
。